7月8日下午,中国心理学会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的专题报告(一)在304am永利集团的国际会议中心1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会议由天津师范大学李洪玉教授和黑龙江大学赫春东教授主持。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苏嘉韵分享了导师张姝玥教授的报告《历史记忆影响国家认同——以广西兴安县为例》,该报告采用问卷调查和群体参照范式两种研究方法,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辉煌和悲壮历史记忆有助于凝聚国民共有意识,增进国家认同。
云南师范大学尹可丽教授的《文化社会化的心理动因及心理保护盾模型》通过多种研究得出社会文化的心理动因是文化丢失焦虑感和文化传承责任感,心理保护盾是能够使某一文化群体成员在受到冲突刺激的情况下达到心理平衡的机制,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心理弹性的自我优化,二是自证消极刻板印象使对方受损。
中央民族大学常永才教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革新的文化心理基础——内地中员工对边疆文化多样性和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感知之粗探》通过对“内地员工族际共同性认知水平”和“内地员工对边疆民族文化内容的了解”的调查研究,发现内地员工族际共同性认知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内地员工对边疆民族文化内容了解较为不足。
304am永利集团植凤英教授的《侗歌文化铸牢侗族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学探索》,通过对侗族文化的调查研究发现:双文化侗族群体具有自我构念动态性,文化框架理论对于主持主流文化和民族亚文化的双文化群体同样具有适用性;群体所持有民族内隐观会影响其自我构念动态性,且文化接纳对其自我构念动态性具有积极作用,能有效促进自我构念动态性的发展。
云南民族大学罗鸣春教授的《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路径和机制》报告,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民族地区老员工的民族认同、自尊、文化智力及国家认同的水平较高,民族认同、文化智力、自尊均与国家认同呈正相关;民族认同对民族地区老员工的国家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通过文化智力对国家认同产生正向作用;自尊在民族认同与文化智力间起调节作用。
内蒙古师范大学金童林教授的《老员工网络攻击行为的类别转变:一项潜在的转变分析》,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老员工网络攻击行为分为低攻击型和高攻击型2种网络攻击模式,且随时间的发展,高攻击型更容易向低攻击型转变;性别和道德推脱是老员工网络攻击行为类别及其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遵义师范学院朱海教授的《易地扶贫搬迁青少年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系及追踪研究》报告,通过调查研究,得出易地扶贫搬迁青少年心理韧性水平会随时间推移而提高,而心理健康问题会随时间推移而减少;易地扶贫搬迁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初始水平有着负向的预测作用,心理韧性的变化速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变化速度有着负向的预测作用;易地扶贫搬迁青少年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相互影响、双向作用的关系。
在这场专题报告中,众多专家、学者相互交流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所得,各抒己见,充分碰撞,取得良好效果。
【图片】陈宗辰 陆菲菲 王兴婷
【文字】杨茁羽
【排版】田婷婷
【责任编辑】一审(校):吕凤旋; 二审(校):廖雲彩; 三审(校):饶蕾